最近一個月探討度相當高的台劇,終於在今天撥出最後兩集,看完之後感觸良多.
很就沒有看台劇,上一部看的台劇好像也是公視拍的戲劇,說真的,從人生劇展開始,個人還滿喜歡公視的戲劇.
這次很難的看到公視挑戰一個相當不討喜的主體,媒體,被害者與精神的社會現象.
可能是與時事跟我們的生活貼近,才會造成這部戲有很大的迴響.
一部好戲,能有這樣的熱潮,是值得推薦的,這樣能夠讓我們的台劇更多元化,的確是件好事.
我們與惡的距離,這標題下的真不錯!光是看到標題,還沒看過預告,就足以吸引我.
實際看完這10集的戲劇,不得不佩服,這編劇手法真的是不錯,能夠這麼批判的點出社會問題.
然後又不回收得太過意識形態,拍出有質感的戲劇,但搞的觀眾一頭霧水的.
沒錯,我就是在說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這類的戲劇,這部戲劇明確的主體,跟條理的敘事手法.
絕對是值得推薦,拍出一部讓大眾都看的懂,並且感同身受的戲劇,而不是過於藝術化的戲劇.
本劇與多線主題交錯這我們與惡的距離這件事,個人覺得這劇本寫得相當棒.
雖然主題圍繞這李曉明這個隨機殺人案件跟他有關係的家人,被害者與醫生.
很巧妙的包裝進思覺失調症的病患,還有世人習慣的貼上標籤作為結合.
看到這部戲,讓我想到侯文詠寫的小說內容,如同危險心靈般的滾雪球事件.
又有這人浮於愛裡面描述的人際關係,現實往往是比較殘酷的.
交錯式的手法描述一個事件,算是相當厲害的敘事手法,利用不同觀點,來看一件事件的不同面向.
對於這部戲的劇本,個人是給予很高的推崇啊!
故事的主軸起緣於媒體,片頭都會以新聞台的新聞交錯者社群網路的留言帶開故事的起頭.
個人非常喜歡這片頭的處理手法,如同新聞頭條一般,那出高度討論的事件當作開頭標題,
但是與論與謾罵就是真實嗎?鄉民的正義真的就是代表正確的,正義的嗎?
故事的角色圍繞在一起隨機殺人事件的律師,被害人,加害人家屬,沒有固定的主角.
算是多線發展的主角群們,透過這起殺人事件串連再一起.
事件的被害人,是新聞台跟報社主管.而加害人家屬剛好是她的手下.
新聞台為了收視率,不停的搶快報導,沒有把關過濾的假新聞,這種媒體亂象很寫實的描述.
其實這部份的劇情,頗有大學修的媒體識讀課程的用意,如何分辨正確還是錯誤的訊息.
不要當錯誤訊息的傳播者,如同片中說的,觀眾只有七歲的智商,頗具寫實的調侃意味.
全片著實的描寫了媒體的亂象,無形中的殺人兇手一點都沒錯.
套一句劇中說的話,你們媒體殺的人,不見得比我哥殺的少.
新聞重業者又何嘗不想改革?但是嗜血的觀眾,收視率的來源,讓他們不得不低頭.
這也就造就現在媒體的現狀,更別說換了個老闆,就換了個腦袋!
你也不能怪某電視台拼命造神,鄉民諷刺的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.
另外一條支線是熱血的律師,不為賺錢,拼命幫壞人辯護,變成過街老鼠.
原本是正義的代表,卻在社群網路上臭名滿佈,說真的,我們也是不理性的人.
像當初陳進興這種壞人,幫他辯護的律師,也是背負這樣的罪名.
我們也是那個瞎起鬨的鄉民之一,這樣的爛人,為什麼還要幫他辯護呢?
這樣正義的律師,為了這群壞人.搞得家庭失和,最終發生意外,是誰的錯?
所以熱情會被現實澆熄,為了生存,為了家庭,所以向現實低頭.
現實中,不是每個太太都能當推手幫先生圓夢,往往迫於現實而低頭.
最後一條線是擁有精神病患的家屬,精神病患就是犯罪的高危險群嗎?
你只是不認識他們,就因為有精神病,就幫他們貼上標籤,離他們遠遠的嗎?
把所有精神病患關起來,就不會有犯罪發生了嗎?
這部戲其實在探討的惡,就是我們無形之中幫人貼上標籤.
我們嘴巴上尊重多元,實際是就是遠離他們遠遠的,
不要跟他們接觸,形成了另類的排擠.
看到發生的事不作為,遇到不正常的事就排擠.
嘴巴上說尊重包容,心底想的是不要跟我扯上關係就沒事.
這種社會大眾與論下的主流意識,難道就是正義嗎?
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什麼?
這部戲劇很巧妙的點出這個癥結點,也許過於寫實,所以才能讓人有所思.
雖然最後的結局是Happy End,對於片中的每一個人來說.
都度過了難關走了出去,越過了雲的那端就會看見陽光,黑暗總是會過去的.
個人覺得這種充滿希望的結局挺好的,雖然說破壞性的結局會更有反思感.
這的確是一部看完會讓人有所思的好台劇,希望台劇能夠更多元.
有更多的題材,公視也繼續加油,拍出更多更好更多元的台劇吧!
留言列表